查看原文
其他

各大主流媒体聚焦西青区“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新闻发布会

天津西青 2022-04-26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11月29日,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了西青区“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主题新闻发布会,受到了中央和天津市各大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改革报、中国网、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广播电视台、每日新报、城市快报、天津工人报、等30余家中央和天津市主流新闻媒体纷纷对此进行了全方位深度宣传报道。

135编辑器


新华社




新华社·现场云




人民网




人民网




中国改革网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天津日报》



《每日新报》



城市快报



天津西青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11月29日,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了西青区“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主题新闻发布会,进一步展现西青区在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方面的举措及成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发布会上,西青区政府新闻发言人、副区长方伟介绍了西青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及成效,并和西青区区农业农村委、区帮扶办、区城管委、水务局、区卫健委、区公路建设养护中心相关负责同志一起回答了中央和本市主流媒体记者的提问。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处处长李娟主持新闻发布会。

人民网、中新社、中国日报、中国改革报、中国商报、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化工报、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电视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津云、每日新报、城市快报、西青区融媒中心等新闻媒体记者出席发布会。




方伟在新闻发布上说,近年来,西青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推进美丽西青建设。今年,西青区成为天津唯一一个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市、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并在农业农村部大县培训班上介绍了地方经验。在农村环境优化美化的基础上,西青区农业产业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被列为第二批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辛口镇被评为农业产业强镇,辛口镇第六埠村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与此同时,西青区成功举办了天津市第二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大美稻香文化旅游节和第二届国际种业博览会,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已经成为西青区的一道新名片。

按照天津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总要求,紧密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区、国家文明城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及“拆违治乱保平安 美化环境促发展”三年专项行动等重要活动,坚持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为导向,以规划保留平房村、结对帮扶困难村为重点,以村庄、镇域、庭院、农田四方面为整治内容,以农村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为主攻方向,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2018年9月,西青区率先打响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第一枪,重点整治农村“脏乱差臭”环境突出问题,截至目前,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0多亿元,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全区呈现出绿荫掩映、绿水环抱、村庄清新舒适、道路整洁通达、城镇亮丽秀美、田园风光生态自然、禾菽飘香的新面貌。

完善顶层设计,加大工作推动力度

西青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构建了系统完善的顶层设计。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制定了《西青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西青区分类推进农村全域清洁化工程实施方案》,按照项目化、工程化、具体化和清单式、台账式管理的要求,谋划了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等十大工程,细化为29项重点任务,逐一明确三年目标和责任单位。成立了西青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一把手挂帅、多部门参与、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019年,西青区结合本区实际,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百千工程”)为抓手,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以规划保留村平房村为重点,组织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广泛发动群众,选树优秀典型,形成全社会大力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良好氛围。

紧盯治理短板,推进重点工程落地

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上,西青区在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持续升级加力,推进实施八大重点工程。

一是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制定了《2019年西青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四个一次性全覆盖”相关要求,投资1200万元,在建成区居民社区和示范村配置简易垃圾桶34万套,覆盖率达到100%。配齐建成区范围内居民社区分类设施,逐步更换老旧分类投放设施,全区共配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桶1.7万个,覆盖居民30万户,覆盖率超过90%。投资1150多万元,购买了19部餐饮废弃物专项收集车、24部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专项收运车,并结合原有垃圾收运车辆,建立了分类收运作业体系,形成了“四种垃圾、四种车辆、四种途径”的收运模式,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车辆配置服务全覆盖。持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累计开展各种宣传活动480多次,发放宣传材料35万份,配备1600名生活垃圾分类引导员,引导居民正确投放生活垃圾,做到生活垃圾分类宣教工作全覆盖。同时,西青区正在建设一座日处理能力3750吨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2020年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将达到100%。

二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2018年以来,西青区累计投入资金5亿多元,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根据农村现有村庄形态,西青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于靠近市政管网的村庄采取直接进入市政管网模式,对于远离市政管网或不能接入市政管网的村庄采取“管网+村级污水处理站”模式治理,对部分规划拆迁村及存在拆迁遗留户的村庄,采用建设三格化粪池、引用过滤生物模块等模式进行处理,完成25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实现了雨污分流、“四水合一”收集(厨房、洗浴、洗涤、厕所)、出水达标排放全覆盖。

三是卫生厕所改造提升工程。西青区坚持一体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工作,在推进生活污水治理时,及时跟进卫生公厕、卫生户厕提升改造工作。近两年,累计新建改造365座卫生公厕,全区公共区域基本实现公厕全覆盖。按照“区牵头、镇安排、村组织、户施工”方式和农户自愿的原则,完成了8064座卫生户厕改造任务,农村生活污水乱泼乱倒现象成为历史。

四是坑塘水系治理工程。大力开展水系连通工作,累计投入资金4亿元,2018年,完成了对东西排总河、卫津河、南引河、南丰产河等4条河道的清淤改造工程,综合整治河道14.1公里;2019年,完成了南运河、程村排水河、阜春河、中兴河、老丰产河等河道及干渠开展了综合治理工程,有效改善了沿岸村庄水环境状况。将全区范围内农村水系纳入河(湖)长制管理,262条沟渠、419个坑塘全面“挂长”。建立了坑塘沟渠台账及河(湖)长名录,并纳入河长制月考核。开展2019年“百日清河”行动,对全区河湖坑塘沟渠湿地存在的堤岸垃圾、水面漂浮物、违规垦殖等问题进行全方位排查和系统性清理整治,共排查整治各类水环境问题762处,西青区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五是农村公路建设工程。2018年以来,围绕改善农民群众出行条件、建设“四好农村路”的目标,西青区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5亿元,维修改造了25条乡村公路、5个困难村道路、5座桥梁、1条农村主干路。通过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全区农村公路路域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为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多渠道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是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开展了化肥、农药“负”增长行动,全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8万亩,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面积3.2万亩。西青区23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备粪污处理设施装备,全面完成独流减河、大沽排水河沿岸300米范围内1.24万亩退渔还湿。启动了农田残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工作,全区6万多亩秸秆得到资源化利用。

七是全域绿化美化工程。坚持高水平规划、高质量造林、高标准管护,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区。重点实施了外环线绿化带、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绿化带、独流减河林带、国家生态储备林、绿色生态屏障等造林绿化工程,建成了杨柳青镇、中北镇等绿化美化示范小城镇,打造了西青郊野公园和侯台湿地公园,形成了 “一网、三片、两带、多线”的绿化新格局。目前,全区有林地面积14060公顷,苗圃地483.4公顷,林木绿化率达到33%,成为天津市首批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八是美丽庭院创建工程。制定了《关于开展新时代“美家美院”创建活动工作方案》,成立了19支巾帼宣传和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动员全区妇女积极投身“美家美院”创建活动。投入300万元激励资金,在全区评选出2000-3000户示范美丽庭院、10000户达标清洁庭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农民群众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从改变生活和卫生习惯入手,全面净化绿化美化庭院,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入开展。

强化共建共享,激发全民参与热度


西青区始终坚持领导带头、全域治理、全民参与的工作思路,由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主要领导带头,区、街镇机关干部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参加,围绕村庄、镇域、农田等重点区域,先后开展了6次环境集中清整活动,迅速掀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新热潮。

全区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宣传活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发放人居环境整治、“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等宣传材料12.5万份;开展了“垃圾分类,今天你分了吗?”有奖征文活动;引进中小学分类教育读本,实现了垃圾分类“进课堂”,并积极与社区联动,落实“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党员理论学习、居住地报到等实践活动的必选项目;围绕垃圾分类,组织基层党员和志愿者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专题活动和入户宣导等各类活动。各战线各行业广泛发动、全面动员,在全区营造了全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浓厚氛围。

巩固成效管护,提升村庄管理精度

坚持建管并重,预留养管资金,巩固整治成效。在定期开展卫生集中清整的同时,西青按照千分之七的标准建立常态化扫保队伍,区级职能部门对农村环境进行标准化管理考核。落实厕所养管人员,完善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机制,确保建得好、用得住。各级河长定期巡河,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理到位。

在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任务、实现生态宜居的基础上,西青区牢牢把握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扎实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乡风文明提升、乡村治理建设。

一是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申报“一村一品”示范村3个,充分挖掘“沙窝萝卜”品牌优势,建成沙窝萝卜特色小镇示范园,开展多品种萝卜种植,实行全程智能化管理;全面推动小站稻振兴,建成国家粳稻中心、MAP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水稻公园,着力提高小站稻集约化、规模化、智能化水平;充分利用真功夫、味多美等中央厨房,实现农产品产业链发展。通过大美稻香旅游节和第六埠“重走长征路”的现代农业新模式,有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二是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凝聚乡村正能量。认真落实《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区18个困难村全部达到区级以上文明村标准,24户家庭被评为天津市最美家庭,2户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全区161个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和移风易俗管理站,及时监督和劝导群众摒弃大操大办、私搭乱摆、乱放乱烧等婚丧事陈规陋习及封建迷信活动。

三是以治理有效为基础,推动乡村和谐发展。在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全部实现党组织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的基础上,夯实基层党建,强化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挖彻查各类“关系网”“保护伞”,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村霸”和宗教恶势力,坚决铲除农村黑恶势力滋生蔓延土壤,推进平安西青建设。实行“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街镇吹哨,部门报到,形成了齐抓共管乡村治理工作合力。

方伟表示,在下一阶段工作中,西青区将继续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引领,按照分类推进农村全域清洁化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强弱项、补短板,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民居改造提升、村庄环境卫生整治、调动全民参与积极性、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等方面升级加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再上新水平,建成美丽宜居新村庄。

一是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上升级加力。提升村庄道路、供电、供热、供气、供水、照明、绿化、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完善村庄教育、文化、体育、科普、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到2020年底前,创建11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

二是在村庄环境卫生整治上升级加力。健全村庄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实现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健全村庄卫生保洁队伍,组建专业卫生保洁团队,实现保洁队伍专业化、市场化。健全村庄污水治理长效运行机制,定期检查污水处理站运行情况,保障出水水质合格。健全农村卫生厕所建管体系,实现卫生厕所管护运维全覆盖、彻底消除旱厕。村庄整体面貌达到3A景区生态环境标准。

三是在村庄民居改善提升上升级加力。启动“千户示范、万户美化”乡村美丽庭院建设工程,提升民居居住舒适功能,充分利用民居院落、屋内空间,健全厅、居、厨、卫、浴等相对独立的功能空间,提高民居舒适度;提升民居建筑特色,结合北方村落和民居特点,增加屋顶、立面、山墙、门楼等位置细部特征;提升院落绿化美化标准,种植树木或摆放花草、盆景等绿植,打造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生机盎然的美丽庭院。

四是在田园环境清整上升级加力。集中清理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结合“大棚房”治理,集中清理破旧的管理用房、栏舍、废弃棚架等设施,以每个独立农业园区或每500亩园田为一个园田环境清整单元,建设40个单元的清洁田园。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及沟渠清淤疏浚,对农田道路及时进行维修,做到路面平整、安全畅通。全面完成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工程。继续开展农田残膜回收工作和化肥、农药负增长行动。

五是在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上升级加力。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考核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对城市化特色鲜明的楼房村,按照构建市场化机制的要求,引进专业化管护团队,提高社区、村庄的智能化、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对农村特色鲜明的规划保留平房村,形成垃圾、污水、厕所等专项长效管护机制,落实西青区城市、农村环境卫生检查、考核、奖补办法,实施村庄保洁网格化管理;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把“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责任制纳入村规民约,彻底扭转“干部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形成人人爱护环境卫生的社会氛围。

重金投入重点治理 环境改善百姓点赞

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难、上厕所难一直是困扰农村居民的大难题,是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同时也是制约农村生态环境面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何做到既为百姓提供方便,又改善环境。为此,西青区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尊重民意,投入5亿余元,用于生活污水治理和厕所改造。

首先,西青区有关部门对全区进行了调查摸底,除建成区外,西青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共涉及6个街镇、26个村。摸清底数后,自2018年起,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亿余元,按照雨污分流、公厕和户厕、村庄公建等全部入网的要求,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全区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四水合一”(厨房、洗浴、洗涤、厕所)治理全覆盖。在污水处理模式上,西青因地制宜,对于靠近市政管网的村庄采取直接进入市政管网模式;对于远离市政管网或不能接入市政管网的村庄采取“管网+村级污水处理站”模式治理;对部分规划拆迁村及存在拆迁遗留户的村庄,分别采用建设三格化粪池、引用过滤生物模块等模式进行处理,既节约了资金又达到了治理和管控效果。

同时,西青统筹考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厕所改造工程,让农村生活污水管网与村庄卫生公厕、户厕连接,按照农户自愿的原则,完成了8061座卫生户厕建设改造任务,并给予每座户厕2000元改造补助。农村“厕所革命”的实施,不但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也提高了百姓健康水平,让农村生活污水乱泼乱倒现象成为历史。随着污水与户厕改造的陆续完工,西青区对污水、厕所工程开展了验收,在随机入户调查中,老百姓普遍反映:我们上厕所方便了、污水有地方倒了、屋里也暖和了,村里的公厕比城里的还干净还漂亮!还有的百姓高兴的说,“咱们村从过去的脏乱差臭,到现在优美的环境,加上田园风光,这就是住在天然氧吧里呀,比住在城里还舒服呢!”


重金投入为百姓解决了烦心事儿,但长效发挥污水、户厕改造的效果仍是重中之重,为此,西青计划通过招投标聘请专业队伍和发放户厕服务卡等方式,对污水、户厕设施进行长效维护,保证把好事长久地办好,让群众一直满意!

“河长制”与环境整治统筹推动 为新发展积蓄势能

西青因水而兴、因水而闻名。水环境的好坏,成为检验西青区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之一。

2018年以来,西青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河长制”有力抓手,把落实“河长制”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统筹推动,积极推动“河长制”向纵深发展,收到良好效果,多次代表天津市迎接国家考核,并取得较好成绩,今年1-10月,西青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考核成绩在全市排第四名。


破解机制瓶颈,有效解决“谁来干”:西青建立健全了区、街镇和村“三级河长”体系,今年上半年,西青区探索制定了“区级领导全员挂长、职能部门全域包村”的工作方案,目前有区级河湖长30名、街(镇)级河湖长119名、村级河长191名。区主要领导带头巡河,以上率下,各级河长坚持定期巡河、管河、治河,有力推动了“河长制”工作从“有名”到“有实”的转变。


积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解决“干什么”:2018年以来,西青区先后开展了“河(湖)清‘四乱’、农村坑塘沟渠清河行动、农村水环境清洁化治理、黑臭水体整治”等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河湖管理范围私搭乱建、乱占乱堆、垃圾围河和水体黑臭等问题,仅今年上半年,共清理整治“四乱”问题近200处。全区所有农村坑塘沟渠基本消除了黑臭、脏乱差现象,实现了农村水环境大变样、大提升。以西青区王稳庄镇为例,过去是钉子产业大镇,村村做钉子、家家有产业,然而村内却没有一条像样的坑塘沟渠。如今,再到王稳庄镇,很难再找到一条黑臭的水体,而且利用引进优质水源种植出的优质小站稻,深受老百姓喜爱。


突出关键少数,狠抓困难村帮扶:西青区河长办把困难村水环境提升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一方面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如辛口镇第六埠村是相对贫困的一个村,去年,通过区河长办审批的第六埠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涉及资金近1400万元,全部由区财政补贴;另一方面将困难村坑塘沟渠纳入河长制考核范围,河道巡查人员定期进行巡查检查、坚持每月一考、每月一通报,有力督促镇村河长履职的自觉性。


全民参与,齐抓共管:西青水环境的改善,离不开全区人民的支持和共同努力。近年来,西青区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水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老百姓的爱水、护水意识得到了深化。过去,哪里有排污,老百姓见怪不怪。现在,只要哪里出现水质量异常,老百姓就会第一时间联系河长办,确保了工作人员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处置。


通过上述工作举措,西青区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特别是农村水环境大幅改善,呈现了一幅“鱼游浅底”的美好景象,今年1-10月,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考核成绩在全市排第四名,为西青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势能。

环境建设与项目帮扶双管齐下 困难村旧貌换新颜

农村公厕建设水平低、卫生脏乱差,一直是农村人居环境的短板。西青区高度重视农村厕所提升改造工作,公厕建设及提升改造取得了显著成绩。

从2016年开始,西青区持续开展农村公厕提升改造工作,2017年开始将该工作纳入区民心工程,四年来,全区共建设改造农村卫生公厕416座,提前一年完成了农村卫生公厕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农村公厕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实践证明,环境改善了、百姓受益了,厕所革命真正赢得了民心。在积极推进厕所革命过程中,西青主要实施以下“五个好”:


一是组织领导好。成立了区农村厕所革命专班,负责全区改厕工作的具体组织推动。全区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区主要领导明查暗访报告上做出重要批示、不定期深入改厕现场进行检查指导,为全区改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资金保障好。在资金方面,西青区采取区、镇两级财政保障的方式,按照农村公厕建设改造的类别,区财政给予不同额度的补贴资金,不足部分由街镇补齐。建设类别越高、区财政补贴越高,各街镇将厕所革命作为重点工作提上议程。几年来,区财政共补贴4700余万元。


三是指导建设好。采取以会代训、专题培训、现场会、现场指导等形式进行培训,提高各街镇工作人员及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在2019年前,重点讲解三格化粪池工作原理、技术指标;2019年,将培训重点放在保暖、人性化设计及接入排污管网等方面。深入改厕现场,检查施工工艺、工程原料、技术指标,不符合标准的坚决更换或返工,确保公厕建设改造质量。


四是维护管理好。厕所既要建得好,还要管理好。西青积极探索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公厕考核和奖励办法,调动街镇管好公厕的积极性。有的镇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有的镇由镇政府统一管理模式,公厕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厕所内外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五是宣传使用好。加强建管的同时,西青区不断加大对广大群众的教育引导,利用广播、电视、大屏幕、标语、健康西青手机APP等积极宣传改厕对改善环境、减少疾病传播、维护如厕隐私的重要意义,群众自觉爱护公厕设施、维护公厕卫生的意识不断提高,厕所使用与管理得到同步提升。

城乡环卫一体化 城市管理体系向农村延伸

近年来,西青区抓实、抓细生活垃圾处置工作,强调精细化管理,无害化处置,从体系建设着手,不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模式,并依托城乡环卫一体化,让高质量、高标准的城市管理体系不断向农村区域延伸,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以来,按照西青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有关要求,西青区以提高农村市容环境质量为目标,制定了《关于提升农村扫保作业质量 推进全区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方案》,在增加农村扫保作业力量的同时,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工作与城镇进行一体化管理,做到统筹兼顾,不再区分城镇和农村。


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作业设施设备配置力度,提升农村区域的环卫作业水平。2019年,投资2100余万元购置了68部生活垃圾收运车,为生活垃圾的及时清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结对帮扶困难村为例,2019年,西青区投资230余万元,为杨柳青镇大柳滩村,辛口镇第六埠村、大杜庄村、小杜庄村和王稳庄镇大侯庄村购置了8部环卫作业车辆和1700余个垃圾收集桶,使城镇和农村区域的作业力量得均衡配置,农村区域的环境卫生达到了标准要求。


健全生活垃圾处置体系,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西青区在王稳庄镇选址建设了一座日处理能力3750吨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预计2020年8月份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西青将实现生活垃圾区内处置,避免对运输沿途农村区域二次污染。


以农村环境作为整治行动的重点,形成全年高强度整治活动全覆盖。连续开展了7次市容环境整治活动,累计出动近3万人次,对背街里巷和道路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同时,加大道路两侧商户“门前三包”执行管理力度,清扫保洁实行“定人”、 “定岗”、“定位”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了环境质量。


下一步,西青区将加大农村环境的精细化管理力度,深入推行生活垃圾处置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持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清整,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环境建设与项目帮扶双管齐下 困难村旧貌换新颜

2017年新一轮帮扶工作开展以来,西青区聚力攻坚,狠抓各项帮扶任务落地落实,困难村的基础设施改造,以及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工程等重点帮扶任务完成率达到100%,实现了“三年帮扶、两年完成”的工作目标,各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在打造村庄环境建设过程中,西青区结合全市新一轮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以困难村基础设施改造为重点,投资1.2亿元,实施了以道路硬化、街道亮化、能源清洁化、垃圾污水处理无害化、村庄绿化美化、生活健康化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项目。截至目前,所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部完成,所有困难村都已达到美丽村庄创建标准,困难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彻底改变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状况,人民群众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在进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投入帮扶资金3.9亿元,推动困难村实施了7个产业帮扶项目,目前所有项目已经全部完工,部分项目已经正式运转,实现了稳定收益。预计到2020年,西青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50万元以上,困难村人均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以西青区区辛口镇第六埠村为例,在彻底改变基础设施的同时,开发建设了千亩稻田和以“重走红军长征”路为主题的红色教育项目,形成了一副三河交汇、红绿交响的美丽乡村画面。截至目前,已经接待了各地参观团体3万余人次,村集体收入达到300余万元。整个村不但实现环境优美,村民的精神面貌也都焕然一新,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乡村。

打造“四好农村路”  多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农村公路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和硬件条件,为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总结提出的把农村公路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和运营好的“四好农村路”建设标准,西青区以交通引领乡村振兴大发展,高水平制订《西青区推进“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工作方案》,积极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着力解决民计民生问题,助力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2019年,西青区对13条农村公路进行了维修,维修总里程15.3公里,工程项目涉及辛口镇、精武镇等5个街镇,受益村庄12个。通过对道路加宽、路面维修、路肩治理等工作,彻底改善了农村公路的通行面貌,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特别是对辛口镇当城路的维修改造,为村集体及村民带来更了极大实惠。该路通往当城农业示范园,道路沿线多为蔬菜大棚,路宽仅有4米,路面坑洼不平、行车困难,严重影响农业示范园经营和周边农户生产。针对这一情况,西青区有关部门及时拿出解决方案,将道路拓宽到6米,重新进行了结构层施工,并整修路肩栽植了行道树,彻底解决了通行和环境问题。同时,通过道路改造也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农产品收储企业更愿意直接进入生产区收购,使农户在田间地头就将农产品销售出去。更多的人流、车流行驶在通往农业示范园的公路上,直接盘活了企业的经营在,增加了农民收益。


下一阶段,西青区将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工作力度,提升全区农村公路畅通、安全、舒适水平,为西青区蔬菜、花卉、休闲观光等优势农业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西青融媒体中心


● 《天津日报》要闻版刊发:西青区打造美丽乡村“新名片”● 《城市快报》聚焦西青区“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主题新闻发布会● 《中国日报》报道:天津西青产业转型升级 农产品电商取得新进展● 天津卫视《大家说理》走进西青区 和您谈一谈“中国之治”根本靠什么?● 【新华社报道】天津西青凌庄子村:建章立制 强村富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